为进一步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,提升自救互救能力,掌握基础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,确保在紧急事故或意外伤害发生时能够迅速、有效地开展“自救、互救”,4月16日,四川轻化工大学后勤保障部联合党委学生工作部、宜宾市红十字会,在宜宾校区成功举办红十字应急救援和救护知识培训班,本次培训共有130名师生参加。
此次培训内容丰富全面,涵盖线上理论学习考试,以及心肺复苏基础知识与操作、自动体外除颤器(AED)认知与使用、气道异物梗阻现场处理、出血止血方法、现场包扎技巧、骨折固定原则与常用方法,还有常见急症、意外伤害、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等多个方面。培训过程中,宜宾市红十字会的专业讲师以生动鲜活的案例、深入浅出的讲解,帮助学员深刻理解各项急救技能的重要意义和应用场景。
在“黄金四分钟”心肺复苏演示环节,导师借助人体模型,分步骤精准讲解按压位置、深度及频率,强调“急救分秒必争,每一秒都关乎生命”。学生们积极投入练习,手持模拟器反复操作,“01、02……30”的按压计数声在教室里此起彼伏,力求将理论知识切实转化为熟练的肌肉记忆。
“异物卡喉时,要让患者双腿分开与肩同宽,施救者从背后环抱……”在情景模拟区域,导师耐心细致地传授急救要点。此次培训还引入智能教学设备,运用AR技术演示AED操作流程。学员扫描设备二维码,即可获取直观的三维动画指导,实时纠正操作偏差。在AED模拟除颤环节,当系统发出“建议电击”的提示时,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,这不仅是对成功操作的认可,更是对急救知识重要性的深刻共鸣。
学员们两两结对,用绷带为伤员进行环形包扎,用三角巾固定模拟骨折部位。现场还设置突发晕厥、运动扭伤等应急场景,学员们在导师指导下快速评估环境、启动急救流程,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。
培训中同学们表示:“以前觉得急救知识是专业人士的事,但学习后发现自己也能在关键时刻救人,作为大学生我们有义务将急救知识传播给家人和朋友,让更多人具备‘救在身边的能力’”。老师们表示:“作为老师,面对校园突发情况时,能掌握基础急救技能可以更好的保护学生,这次培训填补了安全教育的空白,培训不仅教授技能,更传递了人道精神”。
通过此次培训,师生不仅提升了应急能力,更形成了“人人学急救,急救为人人”的校园文化氛围。我校红十字会将持续开展“急救进班级”等系列活动,为构建安全、互助的校园环境奠定基础,用专业守护生命,以仁心传递温暖,让红十字精神的火种在这片校园里生生不息!